注:* p < 0.05 ** p < 0.01
一句话解释一下吧:
中心城区的餐饮价格、就业岗位密度、产业结构这三个指标与房屋售租比有显著的相关性。总体来说,但在中心城区内部,人少岗位多、生产性服务业比例高、餐饮价格高的地方售租比会更低。但是这种关系在郊区并不成立。
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呢?
简单来说,中心城区的房产市场对空间因素的响应更加敏锐,而郊区则迟钝的多。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在上海的郊区房产市场上,租金市场和住房市场可能是不重合的。
从理论上看,对于上海这个超大型城市,租金市场往往是本地化的,更注重房屋的功能性,因此就近的就业密度、产业结构、餐饮价格等等与之有紧密关联;但是,住房市场却是全市(国)的,包含了很强的投资性,而对于投资性购房者而言,他们看中的并非是租金收入而是预期收益,因而其选购房屋和就近的设施、就业密度、产业结构、餐饮价格等等的关联度就会较弱。
我们将这一理论假设回应到现实的结果中,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中心城区的房屋售租比的离散程度低,对空间因素的响应也更合理,说明该地区租房市场更成熟,房屋价格中包含的功能性价值也更强;而郊区的房产市场离散程度高,对空间因素无响应,说明该地区租房市场发育较弱,而房屋价格中包含的功能性也较弱,相应地更依赖投资性(或者叫预期性)价值。
在一栋房子所包含的价格中,究竟是功能性价值更安全,还是投资性(预期性)价值更安全呢?这个答案不言而喻了吧。
写到这里,我默默地在朋友圈里翻了一遍,发现在郊区买房的朋友其实不少。不止是我,大概每个漂在魔都的人都有那么几个在郊区置业的朋友、亲戚、或者同事吧。那些年,连夜排队、摇号购房的狂热景象刺激了很多买不起市中心的房子,但工资又没有房子涨的快的白领们。他们有些人选择在郊区买了房,也许目的并不是居住,而是在一轮风起云涌的大泡沫开始翻滚的时候,以正常人的理性选择来买一个泡沫而已。
那么现在呢?房价进入滞涨时代,他们是选择回归郊区的居住,还是卖掉郊区的房子然后努力置换到离工作岗位更近的市中心?我身边更多的案例往往是后者。
事实上,我并不知道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是不是泡沫,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数据和更深入的探讨。我只知道,无论它是不是,我们这些漂在魔都的人也都会奋不顾身地去买一个泡沫。问题更多在于:
你是希望选择一个可能会涨得更大的泡沫,还选择一个破了之后不会溅到自己一身一脸的泡沫呢?
换个问题可能就会是,你要选择郊区,还是市区呢?
我想这是一个属于每一个人的自己的选择。
哦对了,很多北京的朋友总是向我咨询帝都的问题。说实在的,首都的问题高深莫测,一直无法摸到门径。但今天简单看了一眼,根据今年四月份的数据,帝都的全市售租比中位数是555个月,比上海还要多33个月。唉,上海总是赶不上北京啊,魔都加油吧,请把泡泡吹得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