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作为大家熟知的亚洲首富,一直比较低调,自他2018年3月16日退休,掌舵者换成他儿子后,更是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而他最近退休后首次发声就表示:“今年世界经济复杂,大家都要小心!”一向低调的他,居然说出了如此震惊的话语,引起无数热议的同时,也让人深思这话背后的玄妙。 不赚最后一块铜板的克制? 关于楼市,李嘉诚更是给出了难得的建议:“若置业是自住,又能负担按揭分期供款,现在买楼是没有问题,但千万不要买来炒,因为楼市会波动”。 李嘉诚堪称中国炒房届祖宗级选手,如此短短的一段话,却激起千层浪,这与他多年来睿智的从商之道密布可分。 在李嘉诚多年的经商史上,对于中国各项政策的研究之透彻,中国商人中几乎无人能比。 对于政治,他有着非常敏锐的嗅觉。他曾经说过:“政治与经济是手和脚的关系,不能相悖,否则是搞不好的。” 一个成功的商人眼光都比较独特,能够看得远,不为当前的权益所吸引,因此在地产方面,李嘉诚更是早早开始了撤出亚洲之路。 约在2012年起,他旗下的公司就开始大规模且有计划地抛售内地资产。 撤出的消息也曾引起轰动,当时不少人就提醒,楼市危险了。 接踵而来的是15年的多次降准和降息,在迅速推高的房价中,这些说楼市危险的观点迅速被湮没,取而代之的是部分认为他撤出失误的声音。 15年、16年的楼市狂欢后,多少地产人哀鸿片野,多少投资散客在套牢中欲哭无泪。 加上安邦、明天为首的权贵资本被整顿后,民间对李嘉诚的抛售事件,大多是赞扬其先知般的神操作,似乎大家又都开始有些能理解他不赚最后一块铜板的睿智了。 一个大体量财团的战略转移并非仅凭一人的睿智,更是整个集团智囊团对危机的规避。 毕竟在复杂的局势中受伤和获利最多的都是商人,但在获利之前把控风险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这和股市一个道理,非要等到顶点时跑路不一定能跑得掉,聪明人在到达顶点前就跑了,毕竟春江水“寒”鸭先知。万达转型 类似长江实业这类全球布局、多元化经营为主的企业在转移方向上都相对容易些,而发家于内陆,后期才扩张海外市场的房企想走这条路就难以走通了。 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做优化,做转型。 但转型并非嘴上说说而已,转型不仅意味着缩小或舍弃原有利益链,还意味着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拓展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年嚷嚷着转型的地产不在少数,而目前成果初现的企业非万达莫属。 早年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搞笑段子:王健林对儿子说“我的钱你一辈也花不完,我们的债务你三辈子也还不完”。 虽然是个笑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万达的资产情况。 前几日,王健林在万达年终总结会上公布的总结报告数据让无数人大吃一惊。 曾经喜欢买买买的万达,在短短一年内,出售了旗下的文旅集团和大部分海外地产,如伦敦和澳洲的大项目,这种壮士断腕,手起刀落的魄力,终于把债务降低了近30%! 除了债务大大降低外,从各行业营收占比也能看出万达的转型也还是比较成功的: 2018年,万达集团资产(按成本法计算)6257.3亿元,收入实际实现2512.7亿元,其中万达商管集团收入376.5亿元、文化集团收入692.4亿元、地产集团收入540.2亿元,金融集团收入433.6亿元,其它收入为100.1亿元。其实现在说万达已经成功转型也不算为过,因为万达收入结构已经改变,主要收入来源已经不是房地产,地产营收占比总收入不到四分之一。 可以看出,未来即使地产业有所动荡,对万达商业帝国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楼市未来 万达转型成功也给了一些处于转型犹豫期的中小房企信心,再说了国家要调整经济结构,由原来依靠土地和房产驱动的城市经济转为向中高端制造业与科技驱动的经济,这也示意着房企不得不转型的未来。 除此之外房地产是强周期性行业,在周期变化中很多企业死掉。 大型企业通过开发比较多的项目,似乎可以一定程度熨平周期,但是不可能完全摆脱周期。 加上房地产现金流不长远,房子并非快销品,即使比起汽车这样的耐用消费品,更新速度也慢得多。这条产业链上一些企业在房地产行业活上几十年、上百年是可能的,但大蛋糕减少也意味着行业里的企业数就会大幅减少,后续生存并不容易。 对于地产公司而言,顺着宏观经济政策布局是活下来的基本原则,而民间资本亦是如此,只有当涌入楼市的资本变扎实、利润变薄之后,刚需的日子才会更好过。 回到最初李嘉诚叫大家小心的那段话,提醒的显然是投资炒房者,但对于普通刚需而言,楼市未来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很多人依然没有达到能薅楼市羊毛的财富和能力。 话说回来,普通人用小心吗?买一套自住房都东凑西借,炒房?可能还远着呢。 本文转自(诸葛找房),如有侵权可联系删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