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圈

标题: 房企10强,未来谁升、谁降?|上篇 [打印本页]

作者: 地产资讯    时间: 2018-12-1 06:28
标题: 房企10强,未来谁升、谁降?|上篇

文\潘永堂

地产开发作为房企主航道,到底还能跑多远?

目前来看,至少5到10年没问题!

新问题来了,未来5年地产格局会如何变化?

今天的地产10强,会是5年后的地产10强吗?

老潘的回答,当然是NO。

千万不要以为今天的地产10强就尘埃落定,行业正在残酷的洗牌中,未来既是剩者为王,更是胜者为王,未来3到5年后的地产10强,将是一个新座次,新排名、甚至会有几个完全的新面孔现身10强!

而事实上,最近几年业绩增速最猛、持续高增长的,也正是地产20强、30强到50强,第一梯队增速在下降,万科上半年业绩增速仅仅9.9%,碧桂园也仅仅42.5%……在这批以“爱拼才会赢”为主旋律的第二梯队房企中,一定有几家会冲入地产第一阵营即10强阵营。

洗牌集中后,未来3到5年,10强即将占据行业50%蛋糕,总计6万亿到8万亿左右。

也就是说,未来10强,规模平均值上大约在6000亿到8000亿;

当然具体来看,老大可能1万亿、甚至1.5万亿;老10可能都4000、5000亿了。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但老潘说一组当下的数字,或许你的接受度会高一些,截止目前,恒大土储可售货值大约5万亿,而碧桂园4.67万亿(含基本锁定还未签约土储),融创3.29万亿……你就能看出这些巨头们的“野心”和“雄心”,就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这种“集合集中”的势头,从1000亿房企的个数爆炸式增长就可以看到,预计2018年将突破30家,事实上,眼下前8月就有13家房企破千亿了。

更长远来看房地产的格局,其实不用讲30年河东、30年河西;仅仅只需5到10年的窗口期,地产格局就会沧桑巨变。

据统计,仅20年,房企百强名单就几乎换了90%;而5年前百强榜,目前仅仅只有53家还“活”在名单里;14年前则更是仅有19家房企还留榜单里……比如你还记得昔日叱咤风云的顺驰、合生创展等吗?

如今,新问题来了!

未来3到5年,今天的地产10强阵营,谁会掉下去?谁又会升上来?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短短3、5年就可以看到结果的追问。

事实上,就在最近2、3年间,地产10强榜就非常震荡,10强座次可谓“此起彼伏”,而冠军更是皇帝轮流做,从万科到恒大再到碧桂园,3年3个不同冠军。而整个10强名单更是“上上下下”。

就在这2、3年,巨头们都被“挪窝”了:

而“波动反复者”有龙湖和金地2位同学。

未来3、5年,地产10强,谁又会杀入10强?现有的10强房企,谁又会滑落?谁又会崛起?尤其是19大房地产长周期调控大基调下,一种潮水退去的“淡市感”,但这个时候,反而是高手对决的时候。

有时候你的“退步”,其实不是你没进步,而是实在是对手比你进步更猛更快,反而让你的小进步,变成了客观的“大倒退”。

戏谑的说就是,不能怪自己不优秀,只能怪敌人实在太狡猾,今天的地产10强,一面是行政策的高压强,一面是对手生猛的刺激,一面又是大企业病、文化稀释、效率降低的自身顽疾亟待破解……

到底地产10强,未来谁会上升谁会下降?这的确很难回答。

其实从最近2、3年楼市格局之变,我们其实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这两年10强中迅速崛起的碧桂园、融创、新城,他们都是“民营企业“,而央企国企即使占据融资、资金和政府关系优势,也只能做到10强名次基本“维稳”甚至是掉队,类似在坊间也传闻,老司机万科国企化后,中海组织人事折腾后“活力”已不如以前……

某种程度上,这几年,大型民营房企在地产行业的“战斗力”已是相对领先了。

背后的原因也是可追溯的——民营企业,无论是战略的狼性,目标的野心、还是运营机制的灵活,抑或组织的创新和信任式放权,业务的效率死磕、激励制度的大开大合、跟投的舍得……国企,整体性已经没办法和民营房企PK,说白了,这是两种体制就天生决定了。

相对而言,国企太慢了,太保守了!(当然某些国企、央企也是非常凶猛)

未来楼市分化中,如果在国进民退层面没有大的变动,那么国企央企房企或许会有些掉出地产10强,而一些勇于进取、战略一流、执行力一流,能力均好的民营房企或者冲入10强,或者在10强中座次继续上升。

未来3、5年,是更深度分化的3、5年。

未来3、5年,是个最坏时代,也是个最好的时代;

而对地产10强而言,则是一个高手过招的厮杀时代;

很多时候,上进、进取是一码事,激进又是一码事;

很多时候,对碧桂园、恒大这些房企而言,很可能它最大的敌人已不是同行,而是它自己。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房企不那么高歌猛进,但只需以合理速度稳健前进、不出错,也或将“稳定的“活到最后的10强名单里。

未来无论如何,地产100强的排名已没意义,未来只有10强、20强会闪亮中国!

在这种分化集中趋势下,后期老潘也将深度聚焦地产TOP10的跟踪解读,也会对不同房企进行战略、运营PK,今天周末特别分享好友天下传媒卢丹的一篇文章,算是对地产10强进退的一种深思和预测。

作者:卢丹

来源:地产财富会

对房地产行业而言,今年是最好的”结算周期“(利润大涨),也是最差的“市场周期”(调控加剧)。

土储是“粮仓”,决定未来规模,但能否最大价值化,还得看产品这一变现能力。反过来,土储好坏,又反过来制约产品,因为好产品需要更宽裕的财务空间。

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保利这5家预计全年销售额将超过4000亿的房企,基本构成了行业头部力量。

随着融资收紧、调控深入,头部房企的分化也已经开始。

较量1:10强土储货值的PK

量级壁垒决定未来规模座次

今天的土储排名,将直接决定3、5年后业绩排名。

据克而瑞数据统计,截至8月31日,包括招拍挂和并购土地,恒大、碧桂园、融创的土地储备建筑面积分别为3.3亿平方米、3.1亿平方米、1.8亿平方米,占据行业三甲。


表1:房企土地储备面积总量排行榜(截至2018年8月31日)

数据来源:克而瑞地产研究;制表:地产财富会

克而瑞的统计口径中,融创的土地数据并不包含旧改数据。实际上,2018年中报显示,融创还有超过七千万平米的旧改等协议状态土地,实际土储总面积达到2.31亿平方米,因此

面积只是一个维度,还要看货值。

在城市布局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土储面积和货值是同样三甲,说明头部规模壁垒已经形成。

在拿地渠道或方式上

相比之下,更依赖公开市场拿地的万科、保利、绿地们就开始落后。(一个原因是他们都是央企国企,所以并购拿地会遭遇一些助力。),他们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并购决策相对融创恒大更不灵活。

克而瑞数据显示,2018年1~8月,恒大、碧桂园、融创分别以7731.6亿元、7427.2亿元、6087.8亿元的新增土地货值位居行业前三,其新增土地总面积也名列三甲。


图1:克而瑞2018年1-8月房企新增货值排行榜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被耽误”的传统巨头万科正在觉醒。克而瑞数据中,万科1~8月新增土地面积达3284万平方米,货值达4733.9亿元,位列行业第四。

虽然万科今年喊着去地产化,但在拿地补仓上却一直没闲着。

未来,恒大、碧桂园、融创,几乎锁定未来三五年的头部阵容,而这个壁垒一旦建立就很难再被超越,特别是建立了核心拿地能力的企业会更加游刃有余。

因此,这三家房企近年来的销售增长也非常明显。


表2:15-17年一线房企销售业绩年复合增长率排行

数据来源:房企上市公司年度报告;

制表:地产财富会

较量2:土储质量的PK

“同期售价成本差”决定利润厚薄

土储货值决定未来规模,

但未来利润厚薄,却是另一套算法。

想要更高利润,要么卖得更贵,要么卖得更快,但还得看土储质量的“颜色”。

先看拿地成本: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

只看绝对值太过片面,因为还不能脱离土地所在的城市地段。

恒大土储货值位于一二线城市比例约68%,融创则有高达92%的土地货值位于一二线及环一线城市。一二线城市土储占比越多,售价也就越高,特别在三四线城市降温的当下,这种布局优势更加明显。

拿恒大和碧桂园对比很有意思。

从城市布局来看,恒大显然比碧桂园有更多的一二线城市布局,理论上碧桂园在土地成本上有更大优势,但其2018年上半年的拿地成本,实际竟然还比恒大高出近1000元。这一方面凸显恒大的并购优势,另一方面表明碧桂园的未来利润空间,可能会相对薄弱。

再简单、粗略一点计算,如果以2018年同期销售均价减去同期新增土储成本作参照标准——即“同期售价成本差”,则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土储质量的优劣。

虽然两者存在时间差,城市差,但由于这三家房企的售价和土储同比变化不大,这个数据依然有参考意义。


表3: 房企土储前三甲的同期售价成本差对比

制表:地产财富会

“同期售价成本差”越大意味着什么?

之前说了,今年是最好的结算周期

房企中报整体利润“大丰收”。国泰君安对42家A股重点上市房企中报测算,其整体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幅为41.9%。而同期,恒大的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为63.6%,碧桂园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为72.5%,均是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而土地质量极优的融创,利润增幅也占据行业之最,上半年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高达389%。实际上,无论市场周期如何,融创长期保持着利润的高幅增长,2015至2017年,其母公司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3%,远超行业水平。

融创持续保持利润增长通道取决于两点:

一是城市判断,聚焦一二线城市;

二是并购模式,以更低成本撬动更大货值。

融创当前2.31亿平米土储中,有50%通过并购获取。今年融创新增土地成本约3620元/平米,按照其平均销售单价15520元计算,约投入300亿元撬动超过2000亿货值。(招怕挂拿地货地比大概是2到3,但因为有了并购,融创新增土地货地比竟高达7倍)


图2:并购经验、口碑的累积,让融创获得了更多合作伙伴,并通过并购合作等多种渠道,在更合理成本下获取了质量更优的土地储备。

孙宏斌在香港中报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市场的焦虑来源于两点:一是布局错了,三四线城市冷的太快;二是限价,导致此前公开市场高价拿的地没有利润空间。“融创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问题”。

所以在利润增长这条路上,融创和碧桂园分化鲜明。

较量3:产品力的PK

去杠杆时代的“新杠杆”

土储决定生产资料的优劣,但能否更好变现,还得看产品力。过去房地产讲的是钱和地,但在去杠杆时代,产品成为撬动土地的“新杠杆”。

每家房企都会讲产品力,但如果生存都谈不好,产品便是无源之水。如果一边是曾经高价拿的地,一边是市场下行、限价限购,产品减配成为必然。

对比恒大碧桂园万科融创保利等一线房企发现,近年来融创在市场上的产品口碑优势明显,陆续在许多城市开发出叫好又叫座的项目,壹号院系、桃花源系、九府系等产品线已经成为业内学习标杆。特别在高端改善型领域,融创几乎是头部房企最优。

最直观的结果是

独立第三方数据也在作证:据赛惟咨询调查, 2018年上半年,融创客户满意度高达92分,成为行业标杆。

回归商业逻辑,融创近年来产品力大幅提升,有其必然的规律与动力。

首先是充裕的财务基本面。并购之下的土地成本优势,和高度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的布局优势,都让融创有更大的空间去升级产品、去做产品和服务的“增配”,获取本轮消费升级之下的“产品红利”。

其次是独特的商业模式。融创拿地核心是并购,而并购除了口碑和经验积累之外,还要能够对项目进行价值提升,这极大考验产品力。孙宏斌也表示,为什么很多企业上门找融创并购合作,除了厚道外,还因为融创能够把产品做好,能够获取更高的产品溢价。

纵观土储前三甲,恒大、碧桂园融创均已形成了独有的商业模式,并搭建出各自的护城河和安全壁垒。

恒大凭借强大的“财技”做多元投资布局,无论是产业还是城市的投资广度都要远超同行,形成了金融、投资驱动型的商业帝国。

而融创和碧桂园则更像两个极端:

融创已经形成了以“产品力”为核心驱动的商业模式:强产品力支撑并购能力,并购获取更优质土地,优质土地给做好产品更大空间,最终完成规模与利润的双增长。这个“好产品-强并购-高增长”的闭环发展模型,在行业中独树一帜。

这也注定未来三家头部房企的分化

如果类比电商,恒大便是地产界的淘宝,碧桂园便是拼多多,融创则是京东了。

END

专注地产30强之变

地产总裁内参

努力为地产总裁提供“有嚼头”的内容!




欢迎光临 经纪圈 (https://jj58.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