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态度是由场景决定的。”根据这个观点,我们整理出以,构建场景,角色固化,价值观沟通为核心的“三板斧”法则。然而在为期一周的刻意练习过程中,我发现这套模型并不完善,其输出的最终结果并非说服对方并且让对方按照我们所想的去行动,而仅仅是让对方接受了我们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接受你的观点,但是我并不会那样做”,这个千古难题,怎么破?
消费者并不是销售人员所面对的个体,而是一个网络。怎么理解呢?最近有听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家挺大的企业,找老罗认识的一位老师去讲课。老罗就说,大家这么熟,我给你出一个主意,这位老师啊,最近刚出了一本书,正在被出版社领着到处搞签售活动。这样,你干脆在你们公司办一个他的新书签售活动,他肯定愿意来,来了也肯定得讲讲。这样呢,你买他几百本书,比讲课费便宜多了。老师也有面子,你们也省了预算。
各位想想,这是不是算一个绝妙的主意,同时帮了两边的大忙。
结果,对方一听就摇头,说不行不行,签售不能搞,在企业组织里面,你别看我们是民营企业,推荐一本书,那也是老大的特权,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我们还是出讲课费吧。
你看,我们以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人,但其实我们面对的是他的整个社会网络,以及网络中的挑战和规则。
对于我们来说,这可能确实是一个好的方案,但置身与对方的网络中,这种方案有可能并不适合。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再举个例子;
最近看到项飙的一个访谈,他谈到一个现象,在欧洲历史上不存在扁担这个东西。
对啊,我们确实在各种电影中、图片中,都看不到欧洲人用扁担的场景。但是,在中国的农业家庭里,都有扁担。
为啥呢?说白了,就是欧洲人,即使在中世纪的时候,所有的重活儿也都是由牲口来做的,很少需要人来做。
而在中国的农业社会,往往需要用人力来承担很重的搬运工作,那当然就必须得有扁担。
继续追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最近经常有人谈到的“内卷化”。
简单说,就是内部竞争激烈,但是,不产生对外部的扩展和创新。
中国历史上就是这样,观念上多子多福,人口增长得很快,所以,人力就变得非常便宜。
这就产生两个结果,首先是没有了技术创新的动力。因为技术是用来节省人力的。第二,就是人力要承担非常沉重的工作。这就是扁担的来历。
你看,我们如果看不到它所在的社会网络,甚至连一根小小的扁担也理解不了,更不要说,说服他人了。
人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为,一定是需要解决某种问题。
你想要吃饭,是因为饿了。
你想要喝水,是因为渴了。
你想要看电影,可能是因为需要放空自己,释放压力。
所以,想要改变人的行为,必须要洞察到他行为背后的问题是什么。
黄执中说过一句话“你眼中的问题,其实是他人的解决方案。”
怎么理解呢?
比如,你觉得孩子沉迷游戏,这个行为是一个问题。你尝试着通过威逼利诱去解决,但往往会收效甚差。这是因为,你只是看到的这个行为,并没有看到行为背后的问题。很有可能,在孩子的眼中,玩游戏是他没有成就感的解决方案。
再比如,你觉得别人抽烟是一个问题。但是在他的人的眼中,抽烟是他无聊的解决方案,所以你无论说多少句抽烟有害健康,他依然会走上老路。
有了这两个洞察,我们进一步思考,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想要说服别人,就要找到对方的问题,并为其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现在我们知道了,想要让一个人真正的行动,首要之事不仅仅是讲道理,而应该是理解对方的视角,进入对方的网络。
如何进入对方的网络?
我想到了三条路径;
社会学告诉我们,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会影响其观点和看法。往往社会地位趋同的群体,在面临选择时,会做出类似的判断。
选择客户样本中,社会地位集中度较高的几类,进行角色研究,往往就能有不错的收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客户,就代表了一类客户,找到了一个客户关心的问题,就找到了一群客户关心的问题。
受限于篇幅,在之后的文章中详细补充社会地位分析法的运用案例。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人总是从他人的关系中寻求自己的意义,单独的个人并不是其自身意义的充分来源,当我们除了自己而无其它目标时,不可避免,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归为无意义,而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本质上来说,人的很多消费行为,都是在为关系付费,了解客户背后的人物关系,进入对方的网络,对找到关键性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销售人员通常可以通过分析客户高频率提到的人物,来确定其强关系,甚至于在讲解过程中根据关系网作为试探,测试客户的强关系。
很多客户看房后很喜欢我们的产品,也接受我们的价格,为什么不能成交?
往往就是强关系对本次决策做出了负面评价,可能是住过来孩子上学太远,也可能是老婆上班太远,还可能是父母离亲戚朋友太远,身边朋友差评等等。
销售人员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找到问题,而找到了问题,自然就能拿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怎么解决?
给问题一套补偿机制。
这是一种说起来很简单,但实践很难的方案。需要销售人员有极强的共情能力和亲和力。
我只能给到两个小建议;
- 让客户在接待中充分入戏,产生喜欢的感情,进而愿意对销售人员敞开心扉。
- 所以,在陷入僵局时,不妨陪客户去看看工地,吃个便饭。
通过以上一番功夫,在成功进入对方的网络中,了解到真实问题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所谓说服,就是把他人从固有的路径中拉出来。
这个太难了。人人都有“路径依赖”,人人也都有“损失厌恶”,不管你指点的那条路多好,你的道理有多对,你都低估了他陷在现有网络中的深度。
而一个人的建设性,往往就体现在:不是纠正看到的问题,而是和要纠正的人一起,面对他所面对的问题,为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带着方案做沟通。
举个例子;
冯骥才先生的小说《俗人奇事》,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小杨月楼曾在天津唱戏,欠了当地豪杰李金鏊很大一个人情。
转过年去,李金鏊在上海,和一帮码头工人落了难:水路结冰,无法通航,大家没饭吃了。
李金鏊就去找小杨月楼。小杨月楼说,没问题,我攒下的银子全部给你。
李金鏊说:“那倒不用。您只要把上海所有名角约到一块儿,演出三天就成!戏票全给我,我叫弟兄们自个儿找主去卖,这么做难为您吗?”
小杨月楼说:“二哥真行,您叫我帮忙,又不叫我费劲。这点事还不好办吗?”第二天就把大上海所有名角,全都约齐,在黄金戏院举行义演。戏票由天津这帮弟兄拿到平日扛活的主家那里去卖。
这些主家花钱买几张票,又看戏,又帮忙,得人情,过戏瘾,谁不肯?何况这么多名角同台献技,更是千载难逢。
一连三天过去,便把冻成冰棍的上千个弟兄全救活了。
李金鏊完事要回天津,临行前,小杨月楼又是设宴送行。酒足饭饱时,小杨月楼叫人拿出一大包银子,外头拿红纸包得四四方方,送给李金鏊。李金鏊一见钱,面孔马上板起来,说道:“杨老板,我这人,向来只交朋友,不交钱。想想看,您和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说完起身告辞。
你看,这就是方案力。
再举个例子;
作为销售,想约客户吃饭。约了几次,对方都说没时间。
但是,你最近一定要见到这位客户。怎么办?
带着方案的沟通是这样的,你可以说:“这次来我特别想见到您。知道您时间排得满,不敢占用您的工作时间。您看能不能选一个早上,我陪您在公司附近吃顿早餐?还不方便,那您明天有什么安排,要用车吗?我带车送您一趟,咱们路上聊。”
你看,你都表现得这么有诚意了,对方大概率不会拒绝你。
这就叫方案力,给对方提一个要求的同时,给出一个方案。如果你提出的这个目标很难,你甚至要给出多个不能拒绝的方案。
说服一个人的核心能力,不是口才,也不是据理力争,更不是精于诡辩。
我们做营销的,不能把客户看做一个黑箱、一个人性的组合,费劲心机的琢磨他到底咋想的,我用什么办法能够像黑客一样侵入他的系统,把他像木偶一样牵着,按照我的意志往前走。这样就算最后成功了,我们的内心也未必觉得自己多光彩。
而是要多和客户站在一起,带着方案,共同面对他所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