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调控的持续和市场的不断分化,目前,地产行业的前景也越来越扑朔迷离。行业发展的大势到底会如何变化?小房企成长的烦恼该如何解决?中型房企该如何突围?大房企又该如何因势而变,找准下一个时代的趋势? 11月2日,由明源地产研究院主办的“2018年中国房地产总裁峰会”在上海举行。全国超过700位房地产企业的董事长、总裁到场。12位地产大咖集体发声,重磅开讲,剖析行业未来的新常态、新格局、新机遇。 以下,是明源君根据其中四位嘉宾:阳光控股执行董事吴建斌,新城集团高级副总裁欧阳捷,链家董事长左晖,以及旭辉集团总裁林峰的现场演讲,整理出来的金句—— 吴建斌:房企要高筑墙广积粮,善待普通员工,重点关注四方面的政策 1、房地产是每三年一次变化,好一年,坏两年,每一次变化都会比上一次有巨量的增幅。中国有一只手在管着市场,反而让我们省了很多事,我们根本不需要悲观。 2、731的政策点,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非常大。731之后,房地产市场基本上就遇到顶点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可能性就没了。大家会很焦虑,但是我相信这个政策环境起码还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因为一个政策是需要有一定的稳定性的。 3、这次调控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时间换空间,要建立房地产的长效机制。更多的资金流向长租公寓、福利房和租赁市场,这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这次调控的出发点。 4、房地产市场没到冰河期,但是到了寒冬期。目前的现状是销售上不去,很多做了促销和让利,仍然上不去,从五六月份开始在一路下滑,现金流非常紧张,而且融资环境依然没有放松,而且短期内都没法改善。 5、我现在很担心,一些中小企业还不太敏感,以为市场会复苏,却可能会变成温水煮青蛙,会遇到灾难性的结局。 6、目前的解决方案,就是净现金流的管理,一定要高度重视。 第一,要修订未来的发展规划,暂停买地,产城项目缓投,除非能够快速回现。可以选一些不受限、有潜质、价值洼地的地,但是一定要高周转。 第二,一定要收缩建安规模。建安成本一般占到整个年度资本流出的30-40%,在项目上要调整,带不来销售和货币资金回笼的要暂缓。 第三,要尽可能促销、回笼资金。 第四,在草签、网签及银行按揭方面下足功夫,一定要细。 第五,开源节流,矛头指向普通员工没意思,这个方向是错的。他们占用不了多少资源,一定要善待普通员工。 7、今年有效融资方面,开发贷融资占比达到77%,这块应该继续发力。好的项目,四证齐全的,去银行融资是效率最快的。创新融资时间会更长,3-5个月才有效果,可以专门安排一组人去做。阳光城今年在这方面的融资完成了120亿,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8、目前发公司债比较难,但是路还是通的,要成功发债,一个方面是要做好业务的改善;第二是跟有通道的公司建立好关系,他们背后有大量的资源。 9、目前几个方面的政策要关注:一是预售制的改变,如果取消预售,将是灾难性的,要做好预案。二是配套产业,例如长租公寓、共享办公等,是很难周转起来的,要好好思考,不然很麻烦。因为公司发展的好不好,就在于你会不会算账,如果股东年化资金回报率高,房地产市场才会有生命力。三是税制的调整,国家税制方面的政策调整,决定了我们在房地产怎么发力。四是融资市场的变化。 10、未来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一定要高筑墙,广积粮。一定要做好现金流的管理。有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要尽快自救,股市一两年也许会横行,只有自救,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欧阳捷:房地产市场将会横盘,最快春节前后回温 1、焦虑不是现在的事,早就开始了,因为大家都看不清。但是我们认为短期内不会看到灰犀牛,因为楼市就是政策市。 2、目前债市风险还没有解除。 钱虽然多了,但是留在金融系统里走不出去,除了房地产没有好的标的物。未来我们会有一个新的蓄水池,就是大基建。 3、楼市有风险吗? 楼市出现三个“增多”现象。一是土地流拍增多,二是房企促销增多,三是二手房降价增多。 这些都是限价令所致。 4、土地流拍增多是因为房价地价差太小,导致项目可能亏损,并非市场下行信号,但会影响市场预期。 严格执行限价令与房价已到高位的城市房价难以继续上涨,但地价上涨顶在喉咙口,未来房企会减少拿地,土地流拍不会继续增多。 5、房企促销增多是因为房企土地储备较多,但房价上涨预期不再,房企现金流更重要。 6、二手房降价增多是因为新房价格比二手房低,当然二手房就难卖。 限价令的另一重作用是倒逼二手房价和地价下降。 7、很多城市政府还没有降低地价预期,一是我们已经回不去过去的拆迁安置补偿成本,二是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地价不会大幅度的下降。 8、未来房价地价相互蹭、交替上涨的逻辑已经不成立了。 很多中小房企还没有醒悟,今年8到9月份,在高溢价地区有98宗,其中80宗在三四线城市,87.7%被中小房企及个人拿走。过去大量的地王还未入市,不会有下一轮高峰的解套机会,看不清大势的中小房企会被套住。 9、不要幻想限价令会放开,在一二线城市,未来五年都不可能放开。聪明的房企正在抢收有资格有购买力的客户。 10、一二线城市中心区域房价贴着限价令,价值已经凸显。三四线城市房价已到高位的,小幅降价效果不佳,大幅降价可能会被“枪打出头鸟”,包括约谈、处罚,甚至关闭售楼处、“双向限价”、不予备案。 11、楼市变化源自于7.31中央政治局会议,但市场并未理解其内涵。 会议通稿关于经济工作有909个字,其中18个字是“稳”,稳定压倒一切。 房地产要“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说明这四项措施是中央认为行之有效、必须继续坚持,同时,也隐含了没有新的政策出台、无需调控加码的含义。 12、未来楼市一定是“大稳小乱”,整体格局是大稳,也是政策诉求,各地城市有小乱,小乱不影响大稳的格局。 大稳的量化标志是楼市将回归“零增长”区间,主要指标如销售面积、房企到位资金增速在正负3%左右,也就是横盘。 银行资金已经进入负增长区间,房企到位资金增速将趋于下行,新开工面积增速已经出现回调,土地购置面积增速也会回落,回归到个位数增长区间。 13、未来房地产不再是火车头,而是压舱石。楼市不会大起大落,房价不会大涨大跌。 14、市场将会回温,但不是回暖,未来没有盛夏也没有寒冬。 回温标志有三:土地流拍明显减少,房企降价促销减少,二手房降价明显减少。回温或有三个节点:最早可能在今年春节前后,稍晚可能在明年两会之后,最迟不超过明年年底。 15、横盘时代——住宅市场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大房企仍然要抢占份额、规模增长。 未来,中小房企的四条路: 第一是小而美,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房企仍然可以继续做;第二是求合作,没有核心竞争力但有资源,可以跟大企业合作;第三是往下沉,没有核心竞争力也没有资源,下沉到三四线、五六线;第四是转投资,钱套现出来以后做基金,还不用养太多人。 房地产一直会发展,市场很大,钱永远是不够的。 16、很多优秀的企业因为误判大势、缺失战略、踩错节奏,失去未来。 唯有判明大势,厘清战略逻辑,才能价值在握,继续前行。 左晖:7.5亿购房者一年买1500万套房比较确定,存量更确定 1、目前中国房地产已经告别短缺,进入总量平衡的阶段。过去四十年,中国房地产发展和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没有本质的差异,都经历了前20年公共住宅的建设,然后碰到很多财政负担的问题,走向市场化/商品化的过程,我们并不特殊,只是我们比较快,把城镇化率从10%提高到了50%以上我们用了40年时间,美国用了80年的时间。 2、国际上,当人均GDP超过1400美元以后,房地产住宅的投资开始发展了;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住宅投资开始快速增长;当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以后,住宅市场新增下降。中国的情况跟这也高度吻合。所以说,中国的住宅房地产大规模开发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3、全世界大多数战后成长起来的经济体,资产价格快速增长阶段,都是在10到30倍左右的增长。但我们判断中国房地产快速波动,快速增长的阶段也已经过去了。 4、目前中国的房子套数约2.1-2.3亿套,而中国的家庭状况在发生快速的变化,户均的人口数,每年会降1%左右,目前中国的房户比在1.1左右,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分布非常不平衡。 5、三年时间内,中国将迎来一个全口径的拐点,中国存量住宅的GMV会超过新增住宅的GMV,大概都在10万亿左右的规模。 6、目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中国的人口在快速的发生变化,在快速的向城市圈集中,大概6亿人口会集中在20个城市圈里,平均会达到3000万人。中国未来的城市群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7、目前市场是比较确定的在下行的周期里面,从今年下半年以来,重点城市市场基本是趋稳或下行;成交周期在变长;二手房业主的报价以下调为主。而且,经纪人的信心和预期也在继续回落,我们过去的验证表明,这个指标和市场变化是高度吻合的,这个一般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季度后的数据。也就是说,一个季度后的市场,大概率是不乐观的。而且从全国来看,利率也并没有放松的迹象。 8、到2020年,中国的中位年龄将超过美国,也就是说我们整体比美国人老。目前我们已经比印度人老10岁了。 9、5-10年左右,房地产的大概率事情会是,二手房的GMV会在新房的GMV的3倍左右,租赁的GMV大概相当于现在交易GMV的十分之一,而且租金会有一个持续的上涨。城市里面的租金大概一年1万亿左右,未来十年的时间肯定会涨到3万亿的规模,可能用不了十年。整个存量市场未来是一个相对更确定的领域。 10、中国一年到底应该卖多少套房子?不论是和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还是长周期来看,中国7.5亿购房者一年发生1500万套交易是比较确定的。 11、城市的上车门槛和租房人群的比例都会越来越高,现在全世界的大城市年轻人都在“啃老”。北京的购房人群年龄每年增长一岁,基本上就是那群人在买房。 12、从租赁市场来看,包括公寓的租赁和养老,80%的市场是通过C端来解决,也就是通过私宅去解决的,包括德国。中国未来也会是这样的情况,但是是C2C还是C2B2C不一定。 林峰: 地产下半场房企要回归制造业,避免这10种死法! 1、其实“活下去”和万科没有太大的关系,中国房地产但凡有三家能活下来就有它,它不仅有市场化的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现在有国企的属性。所以怎么活下去,是我们在座的很多中小企业更需要关注的。 2、怎么活下去我不知道,怎么死掉的我知道很多。所有登山的路上你都可以看到,左边不是一块岩石是一个尸体,都是前人探路者的尸体,会变成一个标本让我们知道这个路上可能出现什么事故,我们可能会怎么死去。 3、走得太快就容易走火入魔,像欧阳锋练蛤蟆功。地产的案例就不举了,大家应该都有一些了解,增长太快,可能会有各项的相应的基础能力也好,管理幅度也好,人才也好,包括你的资金也好,这块的支撑不够,很可能快速的扩张,将会对你企业的生存有一定的影响。 4、我们看到很多项目倒掉,好像是因为在错误的时间拿了错误的地,但是错误的地最多是在脖子上套了一根绳索,真正的原因是你把绳索挂到梁上再把板凳踢翻,你拿错了地,想用一个错误掩盖另外一个错误——你认为高价地做豪宅才能把这些钱赚回来,结果产品定位做错了,做豪宅、大户型、高配置,你在下一轮周期都没有解套的可能性,本来熬一熬有可能解套,但是你选错了,拿错地再做错产品,基本上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5、一些发房企把短钱长投了,本来这些钱都是有期限的,但是你做了拆迁、文旅、酒店、商业这些长线的业态,短期的钱拖不动。 6、现实中有很多小马拉大车,杠杆放得太大,我见过最大的杠杆,做到1比9的杠杆拿地王,我说你胆子真大。 7、踩红线和灰线的事不能做,不规范发展想走小路是不牢靠的。有一些行业的规范下来的时候,所有你以前能做的事,以后不能做了,别人能做的事你可能不能做了,领导答应你的事,可能让他出面签字的时候不一定能做了。比如北京这一轮商改住,就耗死了一大批开发商。 8、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对企业是毁灭性的打击,原来上海闵行有一个楼倒了,倒一栋楼就是灭顶之灾!一旦银行停贷、客户停购,企业是扛不住的,压力会非常大。 9、规模扩得太快,如果没有利润和回款,就像吸星大法吸进来的内力,最后可能会有反作用。比如并购,可以助推企业快速扩张,但是没整合好就没有用,有很多企业规模快速上去了,但没有带来现金流,没有带来利润,积累到一定程度是会反作用在自己身上的,这也是我看到一些企业最终退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规模很重要,但是没有质量的规模迟早会有副作用。 10、武侠小说里常有找到一颗仙丹吃了能抵30年功力,有些开发商也想一夜暴富,从政府手里谋取巨额利益,少奋斗30年。这很困难,哪怕成功了,出来混总归要还的。企业还是要脚踏实地,天上不可能掉馅饼。 11、所有的死法总结起来主要是五个维度:战略选择、项目踏错、资金问题、价值观偏差、管理能力。 12、我们也不要太悲观,我一直觉得地产下半场只是回归到一个常态,并不是一个生死存亡的时刻,只是原来日子太好过了,现在回归正常的日子。 13、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那么大的市场容量,10万亿的交易量是有需求支撑的,中国千人购买率也好,我们的需求也好,还没有走到最高点,还没有任何一个其他行业能够完全取代这个行业。 14、七八十年代的房子可以推倒重建了,那些产品的品质在居住条件上是非常差的,所以有一些可以做更新的需求,这块还没有改变。 15、美国为了让居者有其屋,鼓励银行给不符合条件的居民放款,最终爆发了次贷危机。中国整个居民杠杆不高,还是相对比较安全的。 16、大家看房价的增长,涨的好像很多,其实把货币购买力,把通货膨胀系数跟二十年前人民币购买力同等看,我们的房子只是起了保值同幅度增长而已,并没有超幅度太多,最核心的还是看M2总量对地产价格的影响。 17、方方面面看,地产中长期是有未来的,而且未来是光明的,但是行业要回归常态,什么叫常态?一、财务杠杆不能用那么多;二、回归精细化的管理,不仅仅是抢到地、借到钱就可以了,要多琢磨产品、服务怎么做好。 18、跟制造业比,我们还是比较惭愧的,地产无论在科研投入、产品研发、服务水准上,还是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上,都跟制造业有巨大的差距。我们回归制造业也是一个常态,喧嚣之后回落,回落之后夯实,夯实之后才会有更长远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