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去年,本港私宅落成量终于突破2万伙,创出14年来新高,充分反映政府过去增加供应的努力成果,数字令人鼓舞。然而,要实现特首林郑月娥日前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所提目标,即是把供款占市民收入的比例由目前的70%大降至40%,这条让港人置业可负担之路仍嫌任重道远,各界诚须在增加供应方面再加把劲方成。 事实上,除了私宅落成量增多,一手推盘量也在增多,受益于「空置税」的助力,当前便有多个新盘正在「混战」,显示由「弄面包」到「卖面包」都加快应市,社会肯定乐见其成。惟将目光放远一点,情况却非特别乐观,因为私宅开工量由去年上半年的近1.5万伙,锐减至去年下半年的不足4000伙,这难免会影响未来落成量;故此,未来三、四年的一手潜在供应量,便继续维持在9.3万伙的水平,而建筑中但未售出或未发售的供应更按季微降2000伙。以上,说明土地开发进度尚要快马加鞭,否则「面粉」供应恐怕出现断层。此外,经济形势日趋不明朗,也不利于楼价变得更易负担。一方面,美国加息周期或提早完结,多少已令楼价再次蠢蠢欲动,跌势似有回稳苗头。其中,一手销情理想便容许了发展商不断加推单位以至加价,而二手割价求售个案亦明显减少,日前启德跑道地皮还以破纪录造价标售成为新地王……纵然,这不排除只是楼市「小阳春」,包括豪宅前景仍获市场看好等,但有关方面诚须注视后市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增长放慢,中美贸易磋商一波三折,香港作为高度外向的经济体自难独善其身;一旦失业率上升、市民收入减少,毫无疑问会令上车更加困难,届时即使楼价回调都恐「贱物斗穷民」。 必须强调,要令置业变得可以负担,方法不仅限于推低楼市。当然,继续增加供应,尤其是按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报告建议「议而有决」兼且「决而有行」,必然有助推动楼价回调。不过,倘要实现供款占收入大削至40%的目标,则意味楼价或须大泻才行——无论是考虑经济承受能力,抑或出于实际情况,似乎均非最佳上策。所以,林郑月娥日前已调整了房屋政策,包括将公私营供应比例改为「七比三」,又陆续加推绿置居、新居屋、首置盘等资助出售房屋,包括分别以四二折、五二折、六二折的折扣率订价;凡此种种,都直接、有效地令市民上车更易负担,变相实现了林郑心中的房市目标。 惟要满足市民置业需要,归根究底的关键还在增加供应。由最新首置盘焕然懿居录得超额45倍,意味逾2万申请者将落空而回,到一手新盘在所谓「混战」之下,依然无惧客源不足而不断加价加推,无疑都凸显了楼市供不应求问题仍嫌严重,其中犹以公营方面最为僧多粥少。随着公营供应比例提高,难免会影响私宅的施工量和落成量;不过,在推进置业可负担的目标前提下,大家更应着眼的,固然是港人实际的上车容易程度方面。有鉴供款与收入的比率仍跟目标存在颇大差距,正如林郑月娥所言楼价明显地仍有调整空间;也就是说,放宽辣招之类肯定言之尚早,增加供应的工作更是任重道远。 本文源自快资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帖。 |